天津政务网 ----年--月--日 星期 -
“软硬”兼施激发医疗协同效能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15 09:51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12家津牌医疗机构正式纳入河北省医保定点范围,与河北省住院医保报销同标准、同待遇。至此,京津纳入河北省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机构已达30家。

  京津冀地缘相近、人员流动频繁,异地看病很常见,医保报销却是异地就医的一大痛点。据以往规定,患者往往需要先行垫付门诊医药费,然后将单据带回投保地人工报销,来回奔波耗时耗力,也不利于医保资金高效率使用。发现这一问题后,三地政府先是于2017年开展异地就医即时报销试点;又于2019年签订《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此次扩大河北省医保定点范围,正是推动这一协议落地之举,是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不断提速的显著成果,也标志着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将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目前来看,京津冀在卫生体系、筹资水平、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等方面依旧不均衡。首都核心区内集聚的医疗机构,既让北京荷载重负,巨大的虹吸效应也让河北不少基层医院门庭冷落。因此,促进医疗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不断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外,三地政府聚焦医疗“软硬”短板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丰宁救护车纳入北京网络统一调度,以“就近就急”原则避免“舍近求远”的尴尬;比如,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冀300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用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再比如,大量北京医生通过对口帮扶支援河北,“北京专家在环京”正逐步成为现实。

  医疗一体化涉及经济环境、体制机制、技术能力、文化认知等诸多方面,是庞大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努力,三地医疗协同虽已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待啃的硬骨头。就拿医保来说,虽有30家医疗机构纳入河北省医保定点范围,但这个数量还有扩大的空间。在人才素质差异、薪酬待遇差距等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推动三地医疗资源均衡,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经济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强烈。多措并举、“软硬”兼施,进一步激活医疗协同效能,所释放的红利必将反哺京津冀长远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主办: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发布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52 津ICP备0501051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91号

主办: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发布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52 津ICP备0501051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91号

IE版本小于10,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