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心工程”,相信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市民都不会陌生。从2007年起,每年咱们天津市每年都要为老百姓把这二十项贴民心润民心的工程一点点儿落实。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天津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让老百姓自然而然的对民心工程有了一种“惯例式的期待”。岁末年底,就在人们感受着2009年民心工程成果的同时,大家也都在盼着,明年市政府又会有什么样的新举措出台。在这个时候,天津市政府办公厅也是特别真诚向广大市民发出邀请,“明年这民心工程干什么?请您提建议”。
“民心工程,汇集民意;民心工程,凝聚民智;民心工程需要市民参与。”这句宣传语也随着电波传递到千家万户。从10月21号开始,本台与市政府办公厅联合推出了“我为民心工程提建议”——20项民心工程群众建议征集活动。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在电台这座空中桥梁上,普通市民与政府官员零距离交流心声,共同谋划明年的民心工程如何开展,我们的城市发展如何开进。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这项活动开展得怎么样了呢?记者李贺为您盘点。
23602211,这条征集我为民心工程提建议”专线打10月20号开通后,就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一条火爆的热线。每天,电台工作人员都能收到近百个电话。有的是向政府寻求帮助,有的是反映问题的、有的则为城市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市民在这里畅所欲言,这条电话线,成为联结政府和市民的感情线。
李丽静是一名19岁智残孩子的家长。眼看孩子已经成人,今后的生活保障问题一直是牵挂在她心中的一个结儿:
(录音:他表面看很健康,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对我们来讲,尤其现在进入老龄社会了,像我们这些孩子有的都30多岁了,父母都70多岁了。那你说,感觉到很迫切。万一有天我们动不了了,孩子怎么办呢?)
和她有着同样困惑与苦恼的还有很多家长。过去,他们也曾找到过一些部门寻求帮助,但微弱的声音往往得不到更多的关注:
(录音:我们说实在的,我周边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成人了,大了以后面临的问题就特别明显了。前几年,也去找过残联啊,民政局啊,但是都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多种原因吧。作为我们家长就觉得挺艰难的。我们就像碰一碰,试一试,打打这个热线。)
令李丽静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新闻广播民心工程征集热线23602211,说出自己的困惑后,她竟作为市民代表,特别是100多名与她有同样遭遇的孩子母亲,被邀请到直播间,与有关部门领导面对面,开诚布公地讨论起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录音:我觉得一个城市富裕了,不只是看建了多少高楼,多少公园,修了多宽的马路,而是看你怎样关注你的弱势群体了。为他们做了什么。但我们平时没有这种……毕竟我们的力量也是很微小的。我心里当时特别,我觉得能够关注到这个群体,我回来就告诉我身边的那些家长。他们都特别高兴,第一次让我们感到心里挺温暖的。就觉得有人关注我们了、关注这个群体了。)
同样作为市民代表,河西区桃园街社区主任高丽敏也有幸把自己平时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与相关部门领导零距离沟通。只不过她没有坐在直播间,而是在电台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推出的“我为民心工程提建议”现场征集座谈会、走近社区的直播现场:
(录音:在我们河西,大家都在,而且涉及的面也很广,出来以后大家纷纷提,这个形式很好。像我说的,对于一些慢性老年病人,拿药的时间和金额这方面有些不便利的地方,希望比如说70岁以上,可以一个月拿一次药,这样减轻医院负担,也减轻家属的负担。这都是我接触的居民有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民心工程,咱们电台和政府一起搞,征集也好、直播。我觉得老百姓很关注这个。很困难的。作为老百姓,他要想提个建议或想法,哪怕知道是热点,应该说,渠道并不是特别畅通。通过咱们这个形式,他的覆盖面就大了。如果说20件民心工程,距离百姓较远,那他做出来就是个空壳。必须调研,有理有据的。我们电台做这个活动,就是在了解民心民意,搭建桥梁,才能共同把咱们的民心工程办得更好。)
这是一次汇集民意、凝聚民智的征集活动:
(出录音:这个电话我挺执着的打,打了两天吧,一直老是占线,因为肯定有好多人也在打这个热线。终于打进去了。)
这是一次将市民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的征集活动:
(出录音:在策划立项阶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保障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水平。)
这是一次广播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的征集活动:
(出录音:我们电台做这个活动,就是在了解民心民意,搭建桥梁,才能共同把咱们的民心工程办得更好)
从2009年10月21日开始,天津电台新闻广播与市政府办公厅联合推出了“我为民心工程提建议”——20项民心工程群众建议征集活动,累计收到市民建议6600多条,收到社会热烈反响。
那么,这一征集活动在政府部门和市民当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广播媒体在这一征集活动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天津新闻广播《深度调查》为您深入关注
自10月21号开始,征集活动历时21天,经统计,天津政务网收到建议900多条,天津电台等新闻媒体热线电话收到建议4800多条,民心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收到建议信函200多封,举办有居民代表、政府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参加的社区现场座谈会7场,累计收到市民建议6600多条。目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做客直播间,与市民代表的进一步对空交流正在火热进行中……
(录音:03 02 我感觉今年的民心工程非常实。既然是民心工程,就要自下而上。老百姓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加以认真的研究和归纳,制定出我们的工作目标,然后上报市委市政府,最后做出决策。实实在在反映出民心所向。)
讲话的这位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副处长于家庆。今年,就业问题仍然是百姓提出的热点问题。当他一条条仔细翻看了百姓来电内容后,不禁感慨,这些资料太宝贵了。这无异于做了一次广泛而细致的调研。从来电内容中,不仅能感受到百姓对他们工作的极高期待,更为他们做好今后的工作提出很多宝贵建议:
(录音:03 因为我们确定每项目标,都是一个大目标,而作为百姓提出的都是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往往决定我们政策的制定和走向。因为我们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机。这两个问题都是从宏观角度反应这些问题,但百姓提出的每项问题,比如说看病的问题,保障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等等,往往代表这个群体。在我们制定明年的政策时,我们会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列入我们的解决的范畴。这样,我们制定政策就更加有的放矢了。从我们就业来说,要增加就业总量、就业渠道。特别是要提升就业质量。这方面,老百姓提的非常中肯和实在。因为我们这几年就业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就业质量上就不尽人意。从今年开始,我们再抓就业总量的同时,也抓就业质量。而百姓提出的要保持岗位的稳定性,要保持岗位收入的增长,这就纳入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重中之重了。)
20件民心工程自2007年开始至今,每年岁末,都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大家在盘点上一年民心工程实施效果的同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到下一年度。
对于民心工程,市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漆玲教授这样定义:
(录音: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只有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才能有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政府必须关注群众的生活和利益的实现。所谓民心工程,就是要把政府的工作落脚于人民群众的诉求。其实质在于,群众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或者换句话说,政府的民心工程,就是民生工程。)
民心、民生,“民”字始终是政府制定政策紧紧围绕的核心主体。民心工程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通过几年的实践,人们也确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公园陆续免费开放、社区医院更加便民、天蓝、水绿、更多农村居民喝上了放心水……如何将政府工作与“民”字更直接、更准确的对接也是政府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今年的民心工程的出台过程,显得更加与“民”字贴近。“我为民心工程提建议”活动从10月20号开始,市民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写信方式参与活动,还可以通过电台新闻频道开通“征集热线”,提出建议;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建议留言在天津政务网开设的征集专栏。指挥部办公室与电台还主动走访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通过采访和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询建议。市政府办公厅、市20项民心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杨树源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这次活动的最大特点:
(录音:民心工程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顾名思义,强调一个“实”字,不敷衍了事,不搞花架子、做虚事。实施内容要实实在在,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倾听群众呼声,共建民心工程围绕和贯穿着民心工程的全过程,比如说在策划立项阶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实施过程中时刻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水平。)
细细梳理往年的民心工程成果,不难发现,实施民心工程,不仅惠及于民,同时,还令建设者们探索出了许多创新做法:市容管理方面,广告使用权变为有偿拍卖,解决了后期的养护管理这个老大难问题;绿化方面,采取走出去原则,参考国际经验,不但绿化更要美化、艺术化;拆迁补偿方面,通过下放土地管理权限,实施区域土地平衡,使土地资源得以盘活,政府不再在拆迁补偿问题上与民争利……市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漆玲教授认为,民心工程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双向互动,推进城市发展的最好实践:
(录音:13 这应该是互相促进的作用。从政府来看,他在引导群众的时候,会促进群众素质的提升。比如,我们本来在诉求上,我就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别的我都不想。那么,政府在民心工程过程中,可以更前沿、高端的解决,促进民众素质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当民众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当然督促着政府转变他的工作方式。这样也会对我们干部素质提高起一个促进作用。对政府工作方式起一个促进作用。)
引入媒体参与整个民心工程制定过程,借助电台热线征询百姓意见,无疑是本次民心工程实施的又一大创新举动。市20项民心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处长关树峰媒体的主动出击和政府的公开透明两厢配合,使得这次征集活动得以在贴近民心、体察民情上更进一步:
(录音:7 广播现在一是覆盖面大,再一个,渠道比较便捷、顺畅。今年我们感觉利用得比较充分,特别是咱们媒体也主动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就积极为了报道好民心工程,积极和我们联系,促成了政府办公厅和电台一起搞这个征集热线。这样,对我们收集意见建议、反映百姓心声,对把政府决策、意向,传递给社会,传递给百姓,更加便捷。)
作为主办媒体,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共收到 条市民热线。在提到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反映问题、表达建议,市民们不约而同的表示:
(录音:作为我们家长就觉得挺艰难的。我们就像碰一碰,试一试,打打这个热线。这个电话我挺执着的打,打了两天吧,一直老是占线,因为肯定有好多人也在打这个热线。终于打进去了。我觉得,还是媒体给人的信任度比较高。能为我们说话。这是能帮助我们的。而且我觉得媒体的力量的确很大。我觉得你们这个节目办得非常好。因为他确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看到一些希望。而且有些问题通过你们媒体和市政府结合,非常好的形式。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有些问题百姓向政府反映有些困难。但我们新闻媒体能主动出来和政府一起搞这个,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媒体的参与非常重要。你们放下架子,作为沟通政府和百姓的桥梁。也调动了全市人民关心天津发展的积极性。)
市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漆玲教授则认为,这次活动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如此淋漓尽致的发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反映出这次民心工程制定的诚意所在:
(09 媒体从过去的,我们仅仅是根据政府的生意进行宣传到现在我们主动的去对应百姓、对应市民、对应群众,真正起到这种中介作用。过去,一定意义来讲,我们只是起到了政府传声筒的作用,是一个喉舌的作用,单方面的作用。现在,我们是一手托两家,起到中介的作用。标明我们发展的程度、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08 媒体是公信力度的表现。群众在评价民心工程的同时,也对政府通过媒体,通过电台以新闻广播为主阵地,直接征求意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这种做法,使群众看到了政府在建设民心工程时的诚意。)
美好家园需要共建共享,或者说是得先建后享。谁来建?靠政府,也靠市民。只有双方能够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才能为谋划天津未来美好蓝图留下浓重笔墨。这其中,失去哪一方的力量也不可能成功。而在双方不断磨合、沟通的过程中,媒体无疑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它是桥梁、是纽带、是连接双方的关键一环。它的加入,使双方的沟通更加畅通,是城市提速发展的润滑剂。这次民心工程征集活动成为政府、媒体、市民三方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