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2011年3月1 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国内外较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9108.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9.4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837.57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4121.78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为1.6:53.1:45.3。
图1 “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68.81亿元,增长30.1%。在汽车制造、石油石化、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增长的强力拉动下,全年地方税收收入完成776.65亿元,增长26.6%,增幅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主体税种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32.6%,营业税增长26.9%,增值税增长20.3%,个人所得税增长20.5%。
图2 “十一五”时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
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351.3亿元,增长23.0%。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城乡社区事务等改善民生支出分别增长20.2%、28.6%、87.8%和38.9%,合计支出589.5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43.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全市新增就业45.15万人,增长12.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04.8万人,增长1.5%。
价 格
市场物价同比上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五升三降”格局(见表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1%,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3%,其中新建房价格上涨10.9%,二手房价格上涨4.6%;房屋租赁价格上涨4.7%。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
指 标 |
指数(上年=100) |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3.5 |
食品类 |
108.0 |
烟酒及用品类 |
104.3 |
衣着类 |
102.8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
99.5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
103.7 |
交通和通信类 |
98.1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
98.8 |
居住类 |
102.3 |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1.42亿元,增量连续3年超千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城镇投资6114.34亿元,增长30.1%;农村投资397.08亿元,增长29.7%。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5.74亿元,同比下降2.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04.04亿元,增长32.8%,其中工业八大优势产业投资增长38.0%,快于全市7.9个百分点,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64.56亿元,增长28.5%。三次产业完成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0.8:44.2:55.0。
图3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重大项目及新开工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末,全市940项重大项目中450项建成或基本建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新开工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74个,比上年增加136个,完成投资1418.04亿元,增长60.5%,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1.3个百分点。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种植业产值167.23亿元,增长4.6%;林业产值2.18亿元,增长3.1%;畜牧业产值89.94亿元,增长2.4%;渔业产值50.21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46亿元,增长2.8%。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67.67万亩,增长1.7%;粮食总产量159.74万吨,增长2.2%,连续7年增产,创近11年来最好水平。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全面提速,规划建设了15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现代畜牧养殖园区,发挥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见表2)。
表2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粮 食 |
万吨 |
159.74 |
2.2 |
肉 类 |
万吨 |
42.86 |
8.5 |
牛 奶 |
万吨 |
69.12 |
1.1 |
水产品 |
万吨 |
34.49 |
0.9 |
禽 蛋 |
万吨 |
18.73 |
-4.4 |
水 果 |
万吨 |
60.10 |
-10.4 |
蔬 菜 |
万吨 |
419.31 |
12.2 |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比上年末增加34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86.1%,比上年末提高4.1个百分点。示范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速,四批示范小城镇试点有序推进,规划建设面积3300万平方米,累计竣工农民还迁住宅1150万平方米,20万农民迁入新居。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修农村公路1000公里。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915个,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工 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410.70亿元,增长20.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3.5%。工业总产值突破17000亿元,达到17016.01亿元,增长3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60.64亿元,增长31.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2712.40亿元,增长23.6%;重工业13948.23亿元,增长33.4%。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等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68.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1.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 5100.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6%,提高0.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完成5019.25亿元,增长30.2%。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36%,其中轻工业产销率97.78%,重工业产销率98.4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见表3)。
表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
|||
产品名称 |
单 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天然原油 |
万吨 |
3332.73 |
45.1 |
天然气 |
亿立方米 |
17.19 |
20.2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589.08 |
39.7 |
汽油 |
万吨 |
164.63 |
21.0 |
乙烯 |
万吨 |
109.26 |
4.8倍 |
聚酯 |
万吨 |
28.76 |
27.0 |
化学纤维 |
万吨 |
12.80 |
28.2 |
水泥 |
万吨 |
809.71 |
21.9 |
生铁 |
万吨 |
1926.36 |
12.8 |
粗钢 |
万吨 |
2162.11 |
11.4 |
成品钢材 |
万吨 |
4483.71 |
12.8 |
#无缝钢管 |
万吨 |
348.40 |
2.3 |
汽车 |
万辆 |
73.81 |
22.5 |
两轮脚踏自行车 |
万辆 |
2240.92 |
21.6 |
移动电话机 |
万部 |
9107.90 |
7.0 |
锂离子电池 |
亿只 |
5.08 |
8.0 |
半导体集成电路 |
亿块 |
8.90 |
38.9 |
电子元件 |
亿只 |
4655.89 |
45.5 |
企业效益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7130.98亿元,增长38.2%。实现利税总额1683.24亿元,增长58.7%。其中税金546.83亿元,增长41.2%;利润1136.41亿元,增长68.7%。盈利居前的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540.47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7.37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74.92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9.45亿元)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7.56亿元)。
建筑业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26.87亿元,增长12.0%;总产值完成2473.25亿元,增长2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20.10万平方米,增长12.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166.32万平方米,下降3.3%。年末全市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1410家,实现利润63.91亿元,增长17.9%;上缴税金75.80亿元,增长25.8%。
交通邮电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完成58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交通运输业务量全面增长。客运量完成24873.15万人,增长3.0%。其中公路21822.19万人,增长1.9%;铁路2654.44万人,增长11.3%。货运量完成41611.21万吨,增长6.6%。其中公路20855万吨,增长5.3%;铁路7596.99万吨,增长6.7%;水路11911.80万吨,增长5.2%。公路、铁路、水路三种主要运输方式占货运量比重分别为50.1%、18.3%和28.6%。旅客周转量完成323.12亿人公里,增长9.6%。其中公路131.96亿人公里,增长2.8%;铁路140.66亿人公里,增长12.7%。货物周转量完成9858.66亿吨公里,增长5.5%。其中公路231.26亿吨公里,增长12.3%;铁路297.72亿吨公里,增长11.6%;水路9324.26亿吨公里,增长5.1%。
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13亿吨,增长8.4%。其中进港2.13亿吨,下降1.1%;出港2亿吨,增长20.8%。在港口货物吞吐量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008.60万标准箱,增长15.9%。滨海国际机场起降航班8.5万架次,增长13.2%。其中运输起降7.3万架次,增长15.9%。机场旅客吞吐量727.71万人次,增长25.9%。货邮吞吐量20.25万吨,增长20.5%。服务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完成1641.10亿美元,增长32.2%,其中外省市经由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占到59.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新建内陆无水港2个,总数达到18个。邮政电信规模持续扩张,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435.16亿元,增长13.5%。
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客运快速发展。城市公交客运量完成13.02亿人次,增长7.0%。其中公共汽车客运量12.38亿人次,增长6.3%;地铁客运量4181.15万人次,增长17.6%;轻轨客运量2251万人次,增长30.1%。更新公共汽车607辆,总数达到7985辆;更新出租汽车1900辆,总数达到31940辆。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58.5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1.5%。
国内商业和旅游
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完成104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完成146.98亿元,增长5.3%。
消费保持活跃。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完成15933.04亿元,增长36.3%。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3246.98亿元,增长4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02.55亿元,增长19.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564.09亿元,增长20.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38.46亿元,增长15.0%。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持续刺激下,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48.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52.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2.7%。
图4 “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商贸流通集散功能不断增强。全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81个,其中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41个。新建标准化菜市场25个,累计达到233个。和平路商业街提升改造工程竣工,万达商业广场、蓝海商贸城等一批商贸载体投入使用,形成商业繁荣新亮点。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极地海洋馆、东疆港人工沙滩等建成开放,意式风情区二期改造完成,成为新的客源增长点。梅江会展中心一期投入使用,承办夏季达沃斯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津洽会等重大展会,带动了商贸旅游的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110家,旅行社310家,A级景区56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个。接待入境旅游者166.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外国人153.05万人次,增长17.2%。旅游外汇收入14.2亿美元,增长20%。接待外省市游客人数比上年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增长21.2%。全市24.1万人次出国出境旅游,增长6.2%;旅游支出35.01亿元,增长10.2%。
金融业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56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显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达到917家,我市成为全国私募基金聚集地。累计注册融资租赁公司23家,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24%。成功举办第四届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农村商业银行完成重组改制。韩国外换银行成为第二家在津设立的外资法人银行总部。金融资产交易所、矿业权交易所相继成立,创新型交易市场累计达8家。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渤海保理公司等一批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开业运营。
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774.11亿元,同比增长23.5%,比年初增加2623.73亿元。在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73.8%,短期贷款占11.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6499.25亿元,增长18.8%,比年初增加2611.22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增长14.4%,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3.3%。
证券市场稳健运行。年末全市在深沪两市上市公司36家,其中当年上市6家,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1992年以来我市企业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各类证券交易额1575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股票交易额15100.68亿元,债券交易额233.65亿元,基金交易额152.07亿元。年末证券帐户开户265.53万户,增长1%。期货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成交量4524.51万手,增长69.3%;成交额71320.76亿元,增长3.3倍。调剂外汇总额35.0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调入外汇15.82亿美元,下降11.2%;调出外汇19.24亿美元,增长9.8%。
保险业加快发展。中宏人寿保险天津分公司、国华人寿保险天津分公司、国泰人寿保险天津分公司、中邮人寿保险天津分公司先后开业。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总公司4家,分公司42家,其中财产险19家,寿险23家;各类保险支公司、营业部及营销服务部488家,专业中介机构81家,各级各类兼业代理机构2694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214.01亿元,增长41.5%;其中财产险收入65.13亿元,寿险收入133.9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4.97亿元。全年赔付总额54.19亿元,下降9.6%;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36.53亿元,寿险赔付17.66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328.60亿元,比上年下降0.9%。房地产开发投资866.64亿元,增长17.9%。商品房销售面积1564.52万平方米,下降1.6%;实现销售额1282.43亿元,增长17.1%。存量房交易面积766.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500.9亿元,分别下降24.9%和14.7%。
二、改革开放
对外贸易
出口实现恢复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822.01亿美元,增长28.8%,扭转了上年的下降局面。其中进口446.84亿美元,增长31.7%;出口375.17亿美元,增长25.5%。对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四大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27.2%、25.5%、28.1%和17.3%,合计出口213.25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6.8%。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26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9.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的69.8%和39.9%,同比分别提高1.6个和0.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
高水平外资快速涌入。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2家,合同外资额152.96亿美元,增长10.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8.49亿美元,增长20.3%。其中服务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7.39亿美元,增长17.4%,占全市的52.9%;制造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9.62亿美元,增长28.0%,快于全市7.7个百分点。新批和增资合同外资额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9个,1亿美元以上项目8个。全市有383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外方增资额51.3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额的33.5%。香港在津投资项目个数、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到位额依然名列首位,美国、韩国和日本实际到位分别增长2.3倍、72.5%和62.7%。年末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0个,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3家。
国内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63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大项目继续保持引资主体地位,引进和增资超亿元大项目234个,到位资金1293.18亿元,占全市内资到位额的79%。引进国内500强优势企业累计达157家。引资结构更趋优化,引进服务业到位资金1162.45亿元,占内资总额的71%;外地民营企业在津投资1060.83亿元,占内资总额的65%。
经济合作与交流
对外经济合作开创新局面。服务外包产业增势迅猛,全年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3个,接包执行额3.4亿美元,其中离岸接包执行额2.1亿美元,分别增长60.6%和64.6%。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234个,合同额18.0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4.89亿美元,增长15.7%。截至年末,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国家35个,在境外劳务人员1.27万人。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当年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 2.6亿美元,增长1.2倍。技术引进力度加大,签订技术引进合同510项,合同金额12.2亿美元,增长40.6%。外资研发中心达到27个。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1平方公里起步区,引进了西电集团等一批大项目。
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陕西震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累计拨付援建资金20.37亿元。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取得良好开端,支援西藏昌都、重庆万州和帮扶甘肃省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完成5030.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1%;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5.2%,提高4.4个百分点。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完成10653.55亿元,增长3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2.71亿元,增长3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42亿元,增长23.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0.42亿美元,增长22.2%。
图5 “十一五”时期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各功能区建设全面展开。南港重化基地、临港重装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中新生态城示范效应开始显现,邮轮母港投入运营,响螺湾商务区48栋楼宇全部开工,浙商大厦建成,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启动建设,开发区西区、空港经济区、北塘经济区、轻纺经济区、中心渔港经济区开发全面推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13年在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制面继续扩大。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国有企业改制52户,累计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3584户,改制面达到95.3%,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取得新成果。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完成交易的国有产权项目268宗,成交金额115.23亿元,增值率达20.9%。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载体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669.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京沪高铁天津段完成铺轨,津秦客运专线、京津城际延伸线等项目加快建设。西站主站房主体结构完工。天津大道、津港高速等一批道路竣工,津滨高速改造工程全线通车。地铁2、3、9号线铺轨,5、6号线启动建设。南水北调天津境内干线工程主体完工。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6070公里,增长5.9%;铺装道路面积9738万平方米,增长6.8%。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7.7亿吨,比上年增长9.8%。全社会用电量645.74亿千瓦时,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7.41亿千瓦时,增长4.3%。全市新增供热面积2200万平方米,增长10.3%,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5.5%。新建一批停车场和人行天桥,进一步方便居民出行。
环境保护和市容整治
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基本完成。入选国家首批低碳城市试点。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良好水平天数308天,占总监测天数的84.4%。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第九年保持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总体评价保持在“好”和“较好”等级,新创建“安静居住小区”26个,总数达到237个。辐射环境水平保持在正常掌控范围内。年末共有环境监测站21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11万公顷。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1.3%,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
奋战300天综合整治市容环境成效明显。颁布实施《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依法管理城市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修道路2378公里、楼房1.1万栋,新增提升改造绿化390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提升公园51个,构建城市夜景灯光体系41公里,中心城区基本实现综合整治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
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各类安全事故共死亡1092人,其中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5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50人,铁路交通事故死亡16人,火灾死亡28人,农业机械事故死亡3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3人,比上年下降13.2%。
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成果。评选出天津名牌产品131个,总数达到308个。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总数达到6个。实施食品监督抽查3729批次,实物合格率达到92.5%。年末全市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8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3个;产品质量认证机构5个,共发放产品认证证书8094张;计量检定技术机构48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10.4万台(件)。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力度加大,天津口岸截获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69种、共1721批次,检出动物疫病疫情7种、共7批次。
四、科教文卫事业
科 技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市级科技成果完成201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89 项,应用技术成果1771项,软科学成果50项。在科技成果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8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37 项。全市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涉及新材料、化学、内燃机、电力等多个领域。组建科技服务队43个,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136人。专利拥有量快速增长,受理专利申请25142件,增长31.0%;专利授权10998件,增长52.4%;年末全市有效专利29672件,增长44.6%。签订技术合同9541项,成交额119.79亿元,增长12.8%。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2家,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认定20项。启动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家,总数达到28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8家,累计达到330家。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部局级重点实验室3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15个。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制定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全市引进各类人才5348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14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总数达到198个,在站博士后860余人。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29.4万人,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技术工人队伍的25.4%。
教 育
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670所,其中普通高校55所,中等专业学校43所,职业中学31所,技工学校39所,普通中学546所,小学956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52.94万人。
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民心工程,建成25所优质幼儿园,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1607所,在园幼儿21.79万人。小学招生8.26万人,年末在校50.59万人,专任教师3.73万人。全市普通中学招生14.60万人,毕业15.94万人,年末在校45.86万人,专任教师4.0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启动实施,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所,在校学生2570人。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新增本科专业36个、国家精品课34门、教学团队10个、特色专业15个,入选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启动198个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全市普通高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3.31万人,毕业10.54万人,年末在校42.92万人,专任教师2.81万人。招收研究生1.52万人,毕业1.14万人,年末在校4.10万人,指导教师0.61万人。年末在校成人本专科生7.17万人,网络本专科生3.42万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01亿元,6116名贫困学生受益。
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全面完成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实现由试验区到示范区的升级。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建设工程完工。高水平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年末在校学生中,中等专业学校7.48万人,职业中学3.09万人,技工学校3.01万人,成人中专1.04万人。
卫 生
公共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医大总医院二期、人民医院二期等建成使用。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68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妇幼保健机构23个。卫生机构床位4.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4万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5万人,注册护士2.42万人。全市无偿献血17.8万人次,增长26.8%。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强公立医院建设,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扎实推动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加快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施建设,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 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天津文化中心工程进展顺利,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数字电视大厦一期、电影艺术中心等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8个,博物馆18个,公共图书馆31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38个。档案馆35个,向社会开放档案卷数106.05万卷,比上年增长4%。广播节目21套,市级电视节目27套,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保持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55.2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15.24万户,分别增长3.6%和10%。摄制电影故事片7部。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天津周”等文化活动。
文化惠民工程成果显著。农村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累计完成全市230个行政村约6.4万农户的有线覆盖,入户率超过60%。建成39个乡镇文体中心。新建1668个村文化室。启动中小学公益电子阅览室工程试点建设,组织实施“新农村、新文化、新儿童”工程漂流图书角活动,近6000名儿童受益。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主体建设完工。3家企业入选全国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津日报传媒集团、今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实现宣传经营两分开。民营剧团产业孵化基地“今晚大舞台”挂牌运作,40多家民营剧团落户。
体 育
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全面发展。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天津体育代表团共获得20枚金牌、12枚银牌和18枚铜牌,创造历史最好成绩。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建成30个体育公园和1350个城市社区、农村健身园。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大会。
五、人民生活
职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积极落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18项政策措施,最低工资标准由820元调整为920元,连续第六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02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劳动报酬50427元,增长14.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93元,增长13.5%,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01元,增长10.5%,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图6 “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再上新台阶。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562元,比上年增长11.9%。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9%,下降0.6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6.1辆,比上年末增加4.4辆;电脑91.2台,增加10.9台;移动电话205.2部,增加14.8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06元,增长1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0%,下降0.5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14辆,比上年末增加3辆;电脑29台,增加6台;移动电话182部,增加20部。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完成230.6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市住宅投资的38.7%。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80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建设量的30%以上,为7.8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
社会保障
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469.9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参保职工312.5万人,增长6.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486万人,与上年末持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431.5万人,增长7.5%;其中参保职工287.9万人,增长8.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92.33万人,增长16.7%。失业保险参保职工246.1万人,增长2.9%。工伤保险参保职工304.5万人,增长4.2%。生育保险参保职工212.02万人,增长3.6%。(见表4)
表4 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
||
指 标 |
参保人数(万人) |
比上年增长(%)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
469.98 |
5.8 |
#职工 |
312.50 |
6.5 |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486.00 |
持平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
431.50 |
7.5 |
#职工 |
287.90 |
8.6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92.33 |
16.7 |
失业保险 |
246.10 |
2.9 |
工伤保险 |
304.50 |
4.2 |
生育保险 |
212.02 |
3.6 |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加城乡低保、五保户、优抚对象、困难家庭补助和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落实保障供应稳定物价8项措施,健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实行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政府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98万人。城乡低保对象26.9万人,其中城镇8.3万人,城镇低保标准由430元调整为45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30元调整为250元。全市各类福利院有床位2.87万张,比上年末增长14.9%;在院收养1.76万人,增长3.9%。老年日间照料床位数达877张。社区服务设施达1272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38亿元,筹集彩票公益金3.8亿元,分别增长49.2%和48.4%。接受社会捐赠6743.8万元。
注:
1.2010年各项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4.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城乡非从业人员。
5.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2010年人口数据暂不发布,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来,统一对外发布。
附件: |
|